基因检测与遗传咨询一站式服务平台!
您的位置: 首页 > 罕见病 > 百科 > 肝未分化胚胎性肉瘤(Undifferentiated embryonal sarcoma of the liver)

肝未分化胚胎性肉瘤(Undifferentiated embryonal sarcoma of the liver)

来源:百科 / 时间: 2024-11-25

肝未分化胚胎性肉瘤(Undifferentiated embryonal sarcoma of the liver, UESL)是一种罕见且高度恶性的肝脏肿瘤,通常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中,但偶尔也会在成人中发现。这种肿瘤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且由于其临床表现不具特异性,术前确诊率较低,术后易复发,预后较差。

主要症状如下

  • 腹部包块:这是最常见的症状,许多患者因腹部包块而就医。
  • 腹痛:部分患者会出现腹痛,尤其是当肿瘤较大或发生破裂时。
  • 发热:一些患者会出现反复发热,可能是由于肿瘤的炎症反应或感染。
  • 体重减轻和食欲不振:这些症状可能与肿瘤消耗有关。
  • 其他症状:包括呕吐、疲劳、便秘和呼吸困难等。

UESL的病理特征包括肿瘤细胞缺乏成熟分化,肿瘤与正常肝组织之间常有纤维性假包膜隔开,肿瘤细胞形态多样,呈星芒状或梭形,细胞界限不清,并伴有明显的黏液样背景。免疫组化检测显示肿瘤细胞通常表达Vimentin和波形蛋白等标志物。

影像学方面,CT和MRI是主要的诊断工具。CT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囊实性肿块,内部可见不规则分隔和出血现象;MRI则显示病灶边缘清楚,T1WI呈不均匀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后动脉期边缘强化明显。

治疗上,外科手术切除是首选方法,尤其是完全切除肿瘤以提高生存率。然而,由于UESL的侵袭性和高复发率,术后联合化疗和放疗等综合治疗手段可以进一步提高疗效。对于无法手术切除或术后复发的患者,肝移植也是一种可行的治疗选择。

尽管UESL的预后较差,但通过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策略,患者的生存率有所提高。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索UESL的病因学、病理生理学和预后因素,以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肝未分化胚胎性肉瘤(UESL)的最新治疗进展

肝未分化胚胎性肉瘤(UESL)的最新治疗进展主要集中在手术切除和化疗的结合使用上。以下是关于这一疾病治疗的最新进展:

  1. 手术切除: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UESL的主要方式,尤其是对于儿童患者。在一些案例中,通过精准肝切除术可以实现肿瘤的完整切除,并且追求最小创伤和最大肝脏保护。例如,在一个13岁女孩的病例中,通过解剖性切除成功移除了一个大型肿瘤,术后六年内未发现复发迹象。

  2. 新辅助和辅助化疗:结合新辅助和辅助化疗与手术切除的治疗方案也显示出良好的效果。在一项报道中,一名年轻成人患者接受了多种化疗药物的治疗,并最终通过肝切除术成功控制了疾病,目前疾病已持续48个月无进展。这种多模式治疗方案在胃癌、食管癌和胰腺癌等其他癌症中也取得了类似的优势,因此值得进一步研究。

  3. 重复肝切除术和射频消融:对于成人患者,尤其是那些肿瘤较大或与重要结构粘连的情况,重复肝切除术和射频消融可能提供更长的生存期。例如,两例成人患者分别存活了62个月和超过65个月,这表明多学科治疗策略的有效性。

  4. 原位肝移植:在某些情况下,如肿瘤过大或对新辅助化疗无反应时,原位肝移植可以作为有效的替代方案。尽管额外肝外肿瘤转移并不一定排除手术切除的可能性,但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状况。

早期诊断和多学科协作对于准确的术前诊断至关重要,以提高生存机会并预防并发症。

肝未分化胚胎性肉瘤(UESL)的病因学和病理生理学研究新发现

肝未分化胚胎性肉瘤(UESL)是一种罕见的肝脏恶性间叶源性肿瘤,其病因学和病理生理学研究在近年来取得了一些新发现。

病因学方面,研究表明HBV感染可能是UESL的重要病因学因素之一。在中国,UESL患者的HBV感染率达到30.2%,总体发病年龄较国外患者晚5-10岁左右,提示中国UESL好发于中青年男性。此外,雄激素受体的LOH频率达到36.4%,提示UESL的发生还可能与雄激素代谢紊乱有关。

病理生理学方面,UESL的病理亚型、微卫星变异特点、克隆起源方式与手术预后相关。梭形细胞型UES患者的预后最好,上皮样细胞型UES患者的预后最差;MO型UES患者的手术预后明显优于UO型UES患者。此外,UES的组织发生以UO起源为主,推测UES可能来源于肝组织内多潜能肿瘤干细胞。在MO型UES中,D1S507、D4S402、D8S277和DXS9736四个位点的LOH发生频率最高,有可能作为鉴别MO型和UO型UES的分子病理学标志物。

关于miRNAs的研究显示,共有121个miRNAs在UES组织中出现差异表达,其中32个miRNAs表达下调,89个miRNAs表达上调。挑选下调最为显著的miR-122、miR-192和miR-194作为靶基因预测对象,通过生物信息网络平台预测出这些miRNAs的共同作用靶基因是NFAT5和DYRK1A。这些发现为了解UES靶基因的功能调控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并可能为将来靶基因治疗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与预后相关的免疫组化标志物表达

对于肝未分化胚胎性肉瘤(UESL),免疫组化标志物的表达与预后相关的信息可以从多个证据中提取。首先,Ki-67增殖指数是与预后相关的免疫组化标志物之一。在成人肝脏胚胎性肉瘤的研究中,Ki-67的阳性率在50%~80%之间,这表明高Ki-67表达可能与较差的预后相关。此外,在另一项研究中,Ki-67的阳性率约为60%,同样暗示了其在预后评估中的重要性。

另一个重要的免疫组化标志物是α1-抗胰蛋白酶(α1-AT)。在成人肝脏胚胎性肉瘤的研究中,所有病例的瘤细胞均呈α1-AT阳性。虽然α1-AT的表达本身并未直接关联到预后,但其作为诊断标志物的存在表明它在病理特征中的重要性。

Vimentin也是另一个重要的免疫组化标志物。在多个研究中,Vimentin的表达被观察到,并且通常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和预后相关。特别是在老年人肝未分化胚胎性肉瘤的研究中,Vimentin的弥漫阳性表达进一步强调了其在病理诊断中的作用。

Ki-67、α1-抗胰蛋白酶(α1-AT)和Vimentin是与肝未分化胚胎性肉瘤预后相关的免疫组化标志物。

肝未分化胚胎性肉瘤(UESL)患者的生存率和复发率统计数据

  1. 儿童患者:在一项研究中,8例儿童患者接受了手术完整切除肿块并联合化疗,其中7例完全缓解,1例死于复发。5年无事件生存率(EFS)为79.25%。

  2. 成人患者:在一项涉及336例患者的生存分析中,整体人群的5年总体生存率为64.3%。其中,进行肝移植的患者5年总生存率达到77.9%,部分肝切除术的患者为68.0%,而非手术治疗的患者仅有6.6%。

  3. 平均生存期:有报告指出,UESL的平均生存率为29个月,但也有报道显示通过手术后辅助化疗可以实现长期(10年以上)生存和完全治愈。

  4. 复发率:在上述336例患者的研究中,未接受辅助化疗的手术切除患者中,42%在术后第八个月观察到肿瘤复发。

儿童患者的5年无事件生存率较高,而成人患者的生存率则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治疗方式和是否进行辅助化疗。

肝移植在治疗肝未分化胚胎性肉瘤(UESL)中的效果和适应症

肝移植在治疗肝未分化胚胎性肉瘤(UESL)中的效果和适应症主要体现在对于那些技术上无法手术切除或在辅助化疗后复发的患者中。这种罕见的肝脏肿瘤通常发生在儿童中,具有高度侵袭性,可能导致上腹部显著增大并影响其他器官。尽管通过多模式治疗,包括化疗、手术、放疗和在某些情况下进行肝移植,可以实现治疗,但其预后因素包括负切缘、肿瘤小于15厘米以及联合化疗(手术和化疗)。

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疾病,或在辅助化疗后复发的情况,肝移植可能是一种选择。治疗方案取决于患者是否适合手术切除,他们应该在肿瘤中心进行多学科评估。因此,肝移植在这些情况下被视为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尤其是在其他治疗方法无效时。

相关产品

免费咨询
微信联系
客服
扫码关注公众号
电话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