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肌萎缩症3型(Spinal Muscular Atrophy, Type III; SMA3)
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是由于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1(survival motor neuron gene 1,SMN1)突变导致SMN 蛋白功能缺陷所致的遗传性神经肌肉病。SMA 以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退化变性和丢失导致的肌无力和肌萎缩为主要临床特征。患儿临床表现差异性大,发病年龄可以从出生前(宫内发病)开始,表现为胎动减少,也可以在成年后。根据发病年龄、获得的运动功能及病情进展速度,可以将SMA 分为4 型(SMA Ⅰ型、SMA Ⅱ型、SMA Ⅲ型、SMA Ⅳ型)。
英文别称 : Sma III Muscular Atrophy, Juvenile Kugelberg-Welander Syndrome; KWS
OMIM号 : 253400
遗传模式 :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医学分类 : 神经系统及神经肌肉病
相关基因 : SMN1
遗传学
该疾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R),致病基因为SMN1 。SMN1 位于5q13.2[1],含11个外显子[4],编码运动神经元存活蛋白(SMN)[3]。中国的SMA患者88%-95%携带SMN1基因第7外显子的纯合缺失,其中大部分同时合并第8外显子的缺失。极少部分为SMN1基因第7外显子杂合缺失合并SMN1基因杂合性点突变或其他变异导致。
流行病学
SMA 发病率为1/10 000~1/6000,人群携带率为1/72-1/47,具有种族差异性,其携带率以高加索人种最高,最低为西班牙和非裔人种。中国台湾地区发病率为1/9000,大陆地区尚无大规模的研究数据,估计其人群携带率为1/83-1/42。台湾地区的携带率约为2.2%,香港地区为1.6%,上海地区为1.9%,柳州地区为1.2%。其他地区和民族尚未见报道。
临床表现
SMA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对称性、以肢体近端为主的肌无力和肌萎缩。
SMA Ⅲ型又称Kugellberg-Welander 病。生后1 年内运动发育正常。从幼儿期至青少年期均可发病,可以获得独立行走的能力。根据发病年龄,该病又可以分为Ⅲa和Ⅲb两个亚型,Ⅲa型发病在3 岁前,Ⅲb型发病在3 岁后。50%Ⅲa型患儿在14 岁左右失去独走的能力,伤残程度较Ⅲb型重。患儿肌无力呈缓慢加重,近端肢体为主,早期可以呈节段性分布。预后相对较好,患者可以行走多年,后期可能出现脊柱变形。可以存活至中年,智力正常。
治疗
临床上用于治疗SMA的药物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根据SMA的分子遗传学发病机制,通过反寡义核苷酸、小分子或腺相关病毒9载体等增强功能性SMN蛋白的合成,如索伐瑞韦、诺西纳生和利司扑兰等;另一类是非SMN方法,即针对神经肌肉终板的肌肉、轴突和突触前末端等进行治疗,包括神经保护药物和肌肉激活药物等。
SMA 的管理重在多学科参与模式。目前建议由一位神经科或小儿神经科医生来协调安排,他们对疾病进程及潜在问题比较了解,便于对病情进展中的相关问题进行监控,提供前瞻性的管理。多学科干预包括神经肌肉及骨骼系统评估、康复、营养及胃肠道功能管理、肺部管理及急症处理。
遗传咨询
高风险
定义:受检者男女双方均携带SMN1基因的致病变异(双方的SMN1基因检测结果均为阳性)。
风险评估:后代有25%的患病风险。
生育指导:自然妊娠——产前诊断——后期随访
辅助生殖——胚胎植入前单基因遗传病检测——产前诊断——后期随访
低风险
定义:下面情况中的其中一种:
(1)受检者男女双方中仅一方携带SMN1基因的致病变异(仅一方的SMN1基因检测结果为阳性);
(2)受检者男女双方均未携带SMN1基因的致病变异(双方的SMN1基因检测结果为均为阴性)
风险评估: 后代患病风险较小,但有可能为携带者。不排除后代因新发变异或是生殖腺嵌合导致疾病的可能性。
生育指导:自然妊娠——后期随访
参考文献
[1] OMIM:Online Mendelian Inheritance in Man(http://www.omim.org/)
[2] GeneReviews(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1116/)
[3] 《罕见病诊疗指南(2019年版)》
[4] NCBI Gene(https://www.ncbi.nlm.nih.gov/gene)
[5] 中华医学会医学遗传学分会遗传病临床实践指南撰写组. 脊髓性肌萎缩症的临床实践指南[J].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20,37(3):263-268. DOI:10.3760/cma.j.issn.1003-9406.2020.03.007.
[6] 宋语桐,张琴.脊髓性肌萎缩症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合理用药探索,2022,19(05):7-10.